爆炒鳝丝、豆角烧肉、炖南瓜……四菜一汤,荤素搭配,外加一锅软糯稀饭,这是先锋村9组朱敦明老人的早午饭。
嗓音洪亮,耳聪目明,身姿板正,步履矫健。在同龄人中,今年79岁的朱敦明格外“与众不同”,是村民们公认的“湾子里最享福的老人”。
“能有这么好的身体,全是我们家大媳妇的功劳。”谈起儿媳妇刘菊姣对自己的照料,老人咧嘴一笑。
早上4点起床,先到鳝塘干活,给600口网箱“清窝子”,再骑车半小时赶到集镇买菜,在9点前给老人做好第一顿饭。傍晚,喂完黄鳝后,又赶回家做晚饭……这样的日程安排,刘菊姣已经重复了1800多天。
自从5年前婆婆去世后,刘菊姣就把公公接到了自家餐桌旁。她从没觉得老人一起吃饭是负担,总是按照老人的口味来烧菜。
心地善良的她,也是侄女的“亲亲大妈”。侄女从小跟着她长大,洗头发、买衣服……她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侄女。逢年过节,她总是做好丰盛的饭菜,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团聚热闹。
刘菊姣的堂屋里,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昭示着这个家庭的幸福密码。
鳝,音同“善”。在村里,养黄鳝是先锋人的看家本领,崇善重孝是他们的道德本能,崇文重教是村民们的天然本色。
这里是民主革命先驱张难先先生的故乡。先锋村新建张难先纪念馆、孝善文化长廊,打造“孝善先锋”品牌,传承发扬张氏家族耕读文化和张难先崇德向善的家风,放大良好家风的浸润效应。
把“孝善文化”植入村庄肌理,村里常年开展政策宣讲、帮困助残、敬老爱幼、传家训立家规、文艺文体等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弘扬慈善、孝道等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老爱幼、移风易俗。
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先锋村建立“家长”评议制度,组织“好婆婆”“好媳妇”“孝雅之星”“文明家庭”评选,村民们先推荐,再请“五老”家长进行集中评,村里的事情集中议、一起定。
村民们不仅产业经营得好,而且子女教育得好,村里人才辈出。仅先锋村8组,近年来有22名鳝农子女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12人、硕士生9人、博士生1人。
村里成立了老年互助照料基金会,村民们踊跃捐款,筹集40多万元,用于帮扶困难老人、资助生病受灾乡亲、支持幸福食堂。
连续5年的重阳节举办集体敬老宴,4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品美味佳肴,叙天伦之乐。
10多位高龄老人,不方便到幸福食堂就餐,2位村民先后接续义务送餐上门。
只要是对村集体大家庭好的事儿,村民们都积极支持、参与。
建设停车场,村民程小桃、熊继超等主动拆除旧屋、让出台基;“袖珍”公厕盖好后,养殖大户陈志彬主动承担维护费用;拓宽产业通道,疏挖排灌沟渠,建设抗旱储备水源地,余继方等村民让出部分鱼塘。
把村里的事当自己家里的事,村民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双阳河疏浚工程启动,9组村民家家户户投工投劳,抢在挖掘机进场之前,拆掉厕所、清理菜地,腾出施工作业空间,没有一个人不支持。
修建同心菜园,需要6组村民们迁走祖坟。虽说清明时节已过,没有一家反对,不到3天大家就把祖坟全部搬进了集体公墓。
“人心齐,才能发展快、发展好!”村民彭长兵说,扯皮拉筋、吵吵闹闹能占几个便宜?既影响心情,又浪费功夫,不如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养好黄鳝、过好日子上。一家人和和美美、齐心协力搞事业,老彭家的网箱已发展至1000口。
家风正,民风淳。优良家风家训在先锋村代代相传,带动形成“户户好家风、村村好民风、处处好乡风”的文明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