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盼、民生所向”,市公安局持续打好维稳护安、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三套“组合拳”。“我们以数字赋能提升办事质效构建‘一体三翼’公安政务服务新模式,以协同共治激活助企动能,将服务端口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以全链条打击、全领域防控的高压态势护航高质量发展,构建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的执法监督体系,以更优的法治环境护航企业行稳致远。”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彭拥军说。他介绍,目前我市17个公安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52个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90余项公安高频业务事项下沉至社区,共侦办涉企案件36件,为企业追赃挽损50余万元。
就社区警务室政务服务“延伸办”覆盖的区域和业务范围,彭拥军介绍,该局以市民之家、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依托智能办证终端,在长埫口、张沟、彭场等地配备了相关设备,覆盖居民身份证补换领、往来港澳通行证再次签注等98项公安业务。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不善使用智能设备等特殊群体需求,安排专人提供“全流程”特色服务。
以转变理念、执法为民为导向,市司法局着力构建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监管体系。“围绕通过推动执法新模式达到化解行政争议、降低执法成本、解决执法困惑的总体要求,市司法局精准制定清单,涵盖首违不罚执法事项262项、公益减罚执法事项23项、轻微速罚执法事项57项,将推动“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执法新模式工作情况纳入年度法治建设绩效考核,进一步激发工作动力。”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光前说。他介绍,截至目前,仙桃市柔性执法新模式共办理柔性执法案件61218件,相关问题及时整改率提高60%,当事人满意度100%。
“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执法新模式成效如何?胡光前介绍,目前“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已扩展至市场监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22个领域,共办理相关案件61192件;“公益减罚”执法事项涵盖公益服务岗位8类,设置公益服务站12个,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8件,群众认可度达90%以上;累计办理“轻微速罚”案件38件,办理时限由3个月缩短至3个工作日,办案周期平均缩短95%以上。
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市检察院全面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杨峻介绍,市检察院坚持以监督促治理,积极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2024年以来共立办涉企公益诉讼案件174件,法院判决支持率100%。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经营、劳动争议化解等企业关注问题,组织检察干警深入企业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170余次,开展专题法治宣讲10次,协调解决诉求3次。以“益企同行”优化营商环境检察品牌创建为依托,市检察院着力探索“行政机关+企业+检察”三方联动机制,构建涉企服务闭环体系,法治化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就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杨峻介绍,市检察院部署开展了“服务支点建设 保护科技创新”专项行动,通过强化“全链条”刑事打击、推进“立体式”检察监督、构建“系统性”标本兼治、深化“协同型”履职保护、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全面构建起知识产权保护矩阵,切实保护了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和国际品牌知识产权。
将推进阳光执行作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市法院全力打造“阳光执行·司法透明”品牌,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我们坚持执行事务、执行进展、执行人员全公开,常态开展执行案件‘一案双查’,通过善意执行巧解涉企纠纷,规范执行提升办案效率,多管齐下兑现胜诉权益,力促‘阳光流程’全域可视、‘阳光监督’全程闭环、‘阳光执行’全效提升,今年以来受理执行案件4454件,执行到位金额2.1亿元;发放案款1506笔,案款发放及时率100%。”市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倩说。
“推进阳光执行不仅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回应群众期待的一项民心工程。”张倩表示,聚焦“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市法院将进一步完善智慧执行工作机制,拓展案款实时推送系统,常态开展“执行局长接待日”和“荆楚雷霆”集中执行活动,全面提升执行干警司法素能,切实推进阳光执行改革,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