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炒肉圆子、蒸菜蒸肉、清炒土豆丝、番茄炒蛋……伴随着阵阵诱人的香气,一道道精心烹饪的菜肴被端上餐桌。8月8日中午,长埫口镇四合村幸福食堂,热气腾腾的菜肴准点迎候着老人们。
“2块5一餐,每天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心里舒坦又踏实。”王有才边吃边感慨,一脸满足。
年过七旬的王有才双目失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儿子在城区工作,他平日里独自生活。刚放下碗筷没多久,村妇联主席肖雪定时送来他常吃的降压药,还不忘叮嘱几句用药注意事项。
王有才享受到的贴心服务,来自全市推行的“养老五件套”服务体系。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26.8%。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而吃饭、洗衣洗澡等是居家养老必须面对的问题。
聚焦养老服务领域“急难愁盼”,仙桃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助餐、理发、洗衣、助浴、代购代办“养老五件套”,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让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乐享晚年。
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市民政局根据老年人口分布、交通便利度、设施配套等因素,科学绘制规划图,织密服务网络。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区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准,精准布局嵌入式居家服务站点。乡镇摒弃“一村一食堂”的粗放做法,依托集镇、中心村、现有养老机构、闲置校舍等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中央厨房”或综合服务点,辐射周边多个村(社区)。
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兜底为主、普惠为辅”原则。该负责人介绍,对分散供养特困、低保、重残、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等一类特殊困难对象,通过差异化定价、送餐上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行低于成本的“兜底价”甚至免费,确保他们“吃得上饭、享得到服务”。
“两菜一汤,荤素搭配,80岁以上免费。”沔城回族镇邵沈渡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红介绍,幸福食堂不止提供饭菜,还设置了洗衣房与洗澡房,专业理发师常驻村里,提供基础理发的同时还贴心地为老人掏耳朵。村委会给老人们发放了代办服务卡,有专人帮他们代缴水电费、代购生活用品。
而对普通老年群体,采取微利定价,鼓励设置“年龄阶梯折扣”等普惠措施。
长埫口镇四合村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象征性地收取2.5元,还有6元钱的成本缺口,则按照“民政补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共建模式运营。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多元主体协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注入更强动力。
彭场镇大岭村康养中心是由17位乡贤捐资240万元建成,专门为孤寡独居、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张沟镇投入50万元建成区域性中央厨房,依托专业公司为200位老人提供送餐上门、300多位堂食老人提供五折优惠卡和敬老专座。
该镇还将每月20日设置成“爱心探视日”,组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前往看望,从“满足一餐”向“守护全天”延伸。
截至目前,全市已科学规划“五件套”服务点位79个,其中65个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