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场镇以大岭长者食堂为中央厨房枢纽,构建全域助餐服务新模式,以标准化、规模化制作为40个村配送餐食,单日最大供餐能力超500份,把“舌尖上的温暖”准时送到有需要的老人身边。
“助餐服务要精准惠及刚需群体,前期摸底是关键。”彭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俊华介绍,通过3轮摸排和户户走到,从70—80岁以上老人建花名册,到五保、低保、失独孤寡、行动不便的老人登记造册,再到精准筛选特困、失能半失能农户,逐户核实后建立清晰台账。同时,依托强村富民公司统筹引领,将助餐服务与基层治理结合,让每位有需求的老人被看见、被关照。
走进大岭长者食堂,中央厨房秩序井然:原料清洗、加工制作、半成品存放、成品分装区域划分明确,生熟食材分开存放,工作人员穿戴整齐规范操作。为满足全镇老人就餐需求,当地对原大岭幸福食堂升级改造,按市场监管部门要求优化“原料进入—加工—半成品处理—成品供应”全流程布局,防范食品交叉污染。
“不管住得多远,每天都能按时吃上热乎饭!”大岭村岳所绘奶奶行动不便,曾常为吃饭犯愁,如今却能准时收到热饭。这得益于彭场镇构建的高效配送网络:大岭村强村富民公司组建专业配送队,配备8台电动三轮送餐车,车辆配备保温箱,配送员分片包干、定时定点,每天上午10点从食堂出发,穿梭于街巷与村落,破解了养老助餐“最后一公里”难题。
“老人吃饭,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健康。”食堂负责人朱德虎说,为贴合老人饮食需求,食堂遵循“软烂、清淡、均衡”原则,主打低糖、低脂、低盐菜品。每周食谱中,清蒸鱼、炖排骨、炒青菜等轮换搭配,食材种类不少于15种,保障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同时,专人负责餐食优化,定期收集意见,对牙口不好的老人,饭菜会煮得更软烂;对糖尿病老人,则能领到无糖主食,让老人们吃得安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