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关注仙桃] 这份名单,闪闪发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075851evo5smyosm43mnwf.jpeg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是驱动进步的核心引擎。在仙桃这片热土上,有人深耕医疗一线,用科技守护生命健康;有人扎根田间地头,以技术破解农业难题;有人坚守乡村教育,用科创点亮孩子梦想;有人投身企业发展,凭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他们在前沿领域勇攀高峰,在基础研究中默默耕耘,有的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有的立足民生需求,用科技力量为群众生活保驾护航,以实干与担当,为仙桃“聚力建支点、奋进两千亿、勇当排头兵”贡献智慧和力量。




075851s3fug0ghhnjfxe9j.gif

075851ivq3zgqeqnmnkmpy.jpeg


郭治:以科技之翼,护生命之光


郭治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科主任、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深耕医疗领域20余年,擅长亚健康评估、个性化体检方案设计,对异常指标判定与社会性体检标准了然于心。

曾经,不少市民将体检视为“冤枉钱”。为扭转观念,郭治带领团队化身“移动健康站”,深入社区、企业义诊,宣讲“早发现早干预”,累计惠及千余人。

郭治创新推出“1+X”体检方案,“1”代表基础体检项目,为健康筑牢防线,“X”则根据受检者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定制个性化项目,彻底告别“套餐一刀切”的粗放模式。

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站式体检”中心正紧锣密鼓建设。届时,检前智能问卷定方案、检中AI导诊分流、检后电子报告实时解读,科技贯穿全程。从手动记录到 AI辅助,从粗放服务到精准管理,郭治始终坚守初心:“每一次筛查都是与疾病赛跑,要让生命在科技护航下,跑得更久、更稳。”


075852xja6hctj6dzr8j7w.jpeg


范桂萍:躬耕沃野当好“智多星“


从青涩学子到农业专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范桂萍27年扎根基层,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守护“粮袋子”,是农户心中的“及时雨”、农业发展的“智多星”。

她是应急救灾的“田保姆”。今年5月22日,强降雨突袭,多地农作物面临排渍危机。范桂萍带领技术小组奔赴6个乡镇,冒雨指导农户开展排涝作业与灾后补种;去年2月,寒潮导致大片油菜遭遇低温冻害,她带队连续奋战半个月,深入田间督导清沟排渍、追施肥料等补救措施,帮助油菜重新搭建丰产“架子”。

她以技术创新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在18个乡镇建立油菜示范基地,广泛推广“一促四防”技术;针对棉花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项目扶持”,打造7个示范村、12个示范点,推动机采棉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每亩平均增效500元。在杨林尾镇晓阳村,她推动农田“托管”,提供全程技术支持。村民农田“全托”后,成本降、产量增、收益高,破解了“谁来种田”难题。


075852yh2w2cwwgwg5uwe2.jpeg


张佳:科创星火耀乡村


张佳是郭河镇第一小学的教师,2015年,图形化编程传入中国,张佳敏锐发现这能拓**村孩子的科技视野。面对无现成教材、仅有几台老旧电脑、缺乏教学经验的困境,他上下班途中反复钻研竞赛视频,拆解专业术语与操作流程,还巧用低成本传感器和板材融入教学。

2022年,张佳申请经费带学生参加省级比赛,带领仅有的3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这3名学生的作品不仅入围省级比赛,还一举斩获3个省级二等奖。此后,在各方支持下,20多万元专项经费注入,学校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客教室,开设7个创客教育社团。张佳推动科创教育与传统学科深度融合,提升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构建起完善的科创教育体系,覆盖不同年级学生。

张佳注重自我提升,每年参加省级教师培训,组建学校科技教师团队,还担任校外科技馆志愿者。20年来,他带领学校斩获百余项省级奖项,获奖比例稳居全市第一,在乡村教育沃土上培育出科技绿洲,助力农村孩子的科技梦想展翅翱翔。


075856k8yc984ghezyyzzz.jpeg


周云霞:为患者捕捉生的希望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周云霞,在护理一线坚守30余载,先后荣获“十佳最美护士”“市百佳护士”等多项荣誉,是急诊科室里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作为市急诊急救护理培训小组组长,今年5月,她和团队创新推出“理论+实战+复盘”三维教学模式,围绕急诊急救中的10余项核心内容开展培训,帮助20名学员快速成长为急救护理“尖兵”。

在人才培养方面,周云霞同样尽心尽力。从最初在神经外科积累护理经验,到成长为急诊科的“主心骨”,她经常放弃休假,24小时待命应对突发情况。

在日常管理中,周云霞组织后勤人员参加急救技能培训,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再回院开展内部培训,将优质经验推广普及。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室成果丰硕:护士团队创作的科普相声获省护理学会奖项,护理案例在全国医院擂台赛中脱颖而出;2024年,她还带领团队参与省级竞赛,斩获“科普新秀奖”。


075857jiw07awkj1504jtd.jpeg


刘杰:让乡土结出“致富果”


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农技员,到扎根乡土的资深“田秀才”,郑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刘杰,在棉田、稻田、药材田间深耕30余载。先后斩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二等奖、仙桃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0年,刘杰联合省农科院在连渔村建立农业试验田。他带领团队创新推出“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从无人机打药到采棉机收获,实现农业生产“一条龙”机械化作业。试验期间,播种期遭遇大雨冲毁苗床的困境,刘杰立即组织农户重播,并坚持3天一轮到田间巡查,实时调整种植方案,最终攻克“每亩6000株”的高密度栽培难题。

如今,连渔村的试验田已成为全省农业示范基地,其成功技术推广至千亩棉田,全市范围内建成7个示范村、12个示范点。在稻田种植领域,刘杰创新打造“鳝稻虾共生”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三收”,大幅提升农田经济效益。

刘杰还成功研发“半夏套种大小麦”技术,创新全程化调技术破解半夏重茬种植难题,并制定科学方案防治软腐病,使半夏亩产稳定在1500斤。如今,当地半夏种植面积发展到近2000亩,鲜货收购价达15元/斤,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药”。


075857tzu7w0w8fr0qau7u.jpeg


付晓军:高校智慧“反哺”产业发展


付晓军身兼仙桃职业学院教授、仙桃市工程师学会秘书长等职务。他扎根教育领域二十载,既是培育技能英才的“引路人”,也是推动产教融合的“科技副总”。

在教学工作中,付晓军创新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他主持建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主编的多部教材被纳入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他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斩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一等奖3项;他参与构建的“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相关专业成为国家级试点,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湖北省“科技副总”,付晓军积极推动高校智慧与企业需求对接。他每月固定驻企7天,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技术需求,聚焦产业转化痛点攻关,累计获得国家专利近10项,与企业合作开发专利7项,为合作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万元。

在科普领域,付晓军带领学生制作“语音控制智能小车”等科普成果,在全国科普月、校园科技节等活动中展示。2024年担任市工程师学会秘书长后,他进一步扩大学会规模,会员人数增至90人,并组织多场智能技术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让科技“触手可及”。




黄昌宏:套种模式,种出农业新活力

黄昌宏于2009年牵头创办仙桃市绿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初期种植桃树、梨树、蔬菜、小麦、油菜等多种作物,并建设300平方米冷库,可冷藏货物100吨,有效延长了蔬菜水果的供应期,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2020年,黄昌宏抓住农业转型升级机遇,对农场进行扩建,建成30栋高标准连栋大棚,并创新采用“草莓与火龙果立体套种”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时空互补”:草莓与火龙果在同一连栋大棚内生长,但采收时间错开——草莓冬春季节上市,火龙果夏季上市;种植方式上,草莓采用平地种植,火龙果则高架栽培。草莓采收结束后,火龙果恰好进入盛产期,且两者均为耐低温作物,生长环境需求一致,互不干扰。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与空间资源,还实现了肥料“循环利用”——草莓未吸收完的肥料可被火龙果二次吸收,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火龙果高架生长不影响草莓采收,草莓采收后火龙果行距变大,也方便后期采摘。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农场亩产收益提升30%,2023年还获得草莓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仙桃市第一家采用草莓绿色认证干河套种新模式的基地。

目前,“草莓与火龙果立体套种”模式的优势已充分显现:土地、空间利用率显著提高,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平均每亩增收6000余元,具备广泛推广价值。2023年,绿港生态果园家庭农场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同时被设为市农业科技工作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还连续6年获得“先进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称号


075913eu6liizqiq6lbpeb.jpeg


杨艳雄:创新破企业发展壁垒


杨艳雄是湖北恒业纸塑制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十余年前,他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精准锚定“专精软包”赛道,并确立“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定位,带领企业站稳脚跟。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2024年,他果断推动企业扩规技改,带领团队突破传统工业包装的业务边界,进军食品、医疗卫生包装领域。为攻克新领域的技术难关,他亲自牵头组建研发团队攻关,最终实现产品“耐135℃高温、抗-60℃低温”的核心技术突破,高阻隔材料延缓食物的保质期,针对冻龙虾等特殊包装难题,实现耐高温、锁鲜等功能。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企业2024年总产值达1400万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万元。

杨艳雄既重视技术升级,也注重品质把控。他引入10色印刷生产线、高精度平检机等先进设备,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去年3月,他带领团队完成10余款产品的技术改进。目前,杨艳雄加入市科技协会,不定期参加学习,与仙桃同行交流经验,不仅带领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还成功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有望成为区域包装行业的标杆企业。


075913wih5osmjih0pils6.jpeg


刘春华:播撒科技“火种”


刘春华拥有10年计算机领域经验,自2019年加入青科协后,便以“播撒科技火种”为己任,带领团队走进校园、社区,用生动的科普活动,让万余名孩子感受科技魅力。

他擅长以孩子感兴趣的形式传递知识。暑期科普课堂,他带着机器狗走进科技馆,通过现场演示,讲解在消防巡逻、场区搬运的实际应用,瞬间点燃孩子好奇心。

在校园科普中,他的团队更注重动手实践。去年3月,他们在仙桃三中风和日丽校区挑选留守儿童,开展为期2个月、共80课时的培训,教孩子们制作木制太空车——通过马达、电池、齿轮传动等装置,实现太空车自动爬坡、返回,还组织赛道比赛。今年5月,团队指导的6组学生,在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获奖。此外,他还推动“流动科技馆”大篷车进校园,一年开展几十场活动,从流程组织到志愿者讲解,全程亲力亲为,让孩子亲手触摸科技作品,了解机器臂、编程的奥秘。

他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熟悉 AI在智能驾驶、气预报等领域的应用,也常引导孩子思考:掌握机器人原理与编程技能,将如何影响未来工作方向,为他们打开通往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理工科领域的大门。


075914tcywq5ojmqvncy66.jpeg


左刚:“空中城管”先锋,科技赋能城市治理


脱下“海军装”,换上“城管蓝”,左刚的身份虽变,守护民生的初心始终未改。如今,他是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监督指挥中心无人机专班负责人,用科技破解城市治理“看不见、管不全、反应慢”的顽疾。

2023年10月,市城管执法局组建无人机专班,左刚与同事王子纯被选派参加专业脱产培训,成功考取中国民航局 CAAC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成为合法“飞手”,开启“空中城管”生涯。

每天清晨,无人机升空,左刚紧盯屏幕,排查生活垃圾乱倒、天台广告违规、高层违建、建筑垃圾乱堆、夜间施工违规等问题,实现“地面+空中”“人工智能”双重巡查,覆盖天台广告合规性、高层违建、建筑垃圾堆放、夜间施工等场景,还能借助 AI系统记忆违规地点并复飞检查整改情况。

如今,这位“空中城管”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在城市治理新“战场”重新出发,为仙桃城市管理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仙桃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