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风土人情] 仙桃非遗文化多,乡土气息特色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00_198.jpg
沔阳(今仙桃)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乡土气息特色浓郁。具体包括:
  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仙桃雕花剪纸1项。
  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仙桃雕花剪纸、荆州花鼓戏、仙桃麦秆剪贴3项。
  属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有:仙桃雕花剪纸、荆州花鼓戏、渔鼓皮影、沔阳民歌、沔阳善书、沔阳渔鼓、沔阳道情、沔阳三蒸制作技艺、仙桃贝雕、仙桃麦秆画、太乙金刚拳、沙湖盐蛋制作技艺、毛嘴卤鸡制作技艺13项。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荆州花鼓戏潘爱芳、麦秆剪贴邓友谱、仙桃雕花剪纸马又甫3人。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04_766.jpg
  仙桃雕花剪纸其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沔阳雕花剪纸是以纸为主要原料、刻刀、蜡盘为工具,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流行普遍的有鞋边花、鞋垫花、帽花、涎兜花、枕头花、蚊帐花、罩飘花、窗花、喜字花等百余种类、2000多个样式,大多用于妇女刺绣服饰、头饰、鞋饰和床饰等。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08_406.jpg
  荆州花鼓戏早年由沔阳、天门一带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地花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和职业的或舞台、或平台演出,昔称“花鼓子”,或称“骷髅花鼓”,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流行于湖北境内长江、汉水三角洲平原。
  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分主腔与小调两大类。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败韵)、四平、打锣腔(还魂腔)等合称为四大主腔。即高腔最抒情,圻水叙事能;四平刚柔忧思喜,打锣与还魂。小调有单篇牌子、专用小调、插曲等。专用小调一般是一剧一调、专曲专唱,插曲是这些民间流行的小调照搬插入剧中,以富色彩,多为曲牌体结构。
  荆州花鼓戏草台时期的剧目多为“单篇戏”、“对子戏”,后发展成“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所演剧目大多是反映婚姻爱情,家庭纠纷的生活戏。后来随演出形式发展和剧目变化,发展成小生、生角、正旦(相当于青衣)、花旦(又称铁扁担)、丑角五个行当。
  荆州花鼓戏击乐牌子,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如:“道教锣鼓”、“车水锣鼓”、“蚌壳精”、“高跷”等,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汉剧的锣鼓点。伴奏乐器包括锣、钹、小锣、马锣、堂鼓、简板、竹兜等。本剧种专用的独特的锣鼓牌子有“挑千子”、“高腔梗子”、“腰锤”、“三起板”、“八哥子洗澡”等。
  荆州花鼓戏的特技有摘花、带彩、咬碗、打嗝、死眼等。
  荆州花鼓戏剧目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站花墙》 《打莲湘》《绣荷包》《江汉图》《蓝桥会》《贺端阳》《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11_935.jpg
  仙桃渔鼓皮影戏,因伴奏器具为“渔鼓筒”而得名,其唱腔以筒子腔、歌腔为主。据《沔阳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沔阳绣花堤皮影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引进皮影戏”。
  沔阳渔鼓皮影戏源远流长,唱腔丰富,其唱腔分为平腔、悲腔、凤尾腔、琵琶腔、花腔五大类,共50多种。歌腔皮影的唱腔种类有男腔、女腔、丑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杂花腔六大类。唱词结构以七字、十字为准。其唱词合辙押韵,词格韵有先、消、板、修、歌、麻、洋、语、亲、乖、为、克、四、中、福十五种韵脚。
  仙桃渔鼓皮影的剧本分即兴创作和文学创作两种,渔鼓皮影戏演唱剧目多达三百多种。这些剧目少有现存的文学脚本,大都是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挥,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仙桃渔鼓皮影的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属“门神谱”类大皮影,分“皮格”、“汤格”、“郭格”和“杨格”,用上等黄牛皮为材料雕刻而成,正派人物用阳刻手法,花脸、丑角等用阴刻手法,各行当脸谱造型和行头源于戏剧,文影装一只手,武影装两只手,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15_512.png
  沔阳道情,是解放以后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新曲艺品种。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一种传统说唱艺术。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19_591.jpg
  沔阳民歌是楚音乐的重要分支,歌词具有楚辞清雅、新奇的特点,音乐具有楚乐“八音”的特征,又饱含水乡地域特色,是江汉平原众多艺术的母体。如孕育了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高腔、打锣腔,它的小调成为三棒鼓、采莲船、天沔小曲、渔鼓皮影的固定曲牌。
  沔阳民歌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八种,即: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革命历史民谣、新民歌等。这些民歌大都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23_023.jpg
  沔阳三棒鼓是一种走唱或立唱兼手技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因抛耍三根特制的鼓棒击鼓伴唱而得名,分单人表演和双人表演。双人表演时,一人丢棒击鼓,另一人奏马锣,二人同唱。由于三棒鼓的棒上装有铜钱,除了落手时有节奏的响声外,还配合锣鼓,更显节奏分明。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27_391.jpg
  沔阳小曲又叫“碟子曲”,或称“内河小曲”。 唱词通俗生动,顺口易记,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
  沔阳是古云梦泽腹地,地势低洼。以往堤防失修、洪水泛滥,“十年九不收”。每遇水灾,百姓外出逃荒,拍渔鼓、唱小曲、打三棒鼓,便成为外出谋生的手段。
  天沔小曲主要流传于江汉平原、汉水流域,沔阳最为兴盛。天沔小曲始于何时,无史料可资稽考。在流传最盛的沔西一带,艺人对其由来却流传着许多有关它起源的轶闻传说。
  民国十五年(1926年),江汉平原建立了天沔小曲同业公会组织“八音公会”,当时有会员60多人。
  沔阳仙桃船码头附近有一条街,茶楼酒肆林立,人们称之为“好吃街”(今“好义街”),是唱小曲的集中地。其中的天升茶馆,一年四季皆有小曲艺人或票友演唱。着名的男艺人有“穷半天”,张竹耳、胡明发、郭长茂、杨西根、李南方等;女艺人有小莲英、傅爱姣等。他们嗓音优美、演唱出色。曾一时的“好吃街”,成为过往客商的主要娱乐场所。
  湖北省民歌传承人陈林英说:解放前后,毛嘴街三槐地一带茶馆里,常有艺人自拉自唱,并模拟各种角色唱小曲。如小曲艺人别兆兰、邓好安等。
  碟子小曲,即简单活泼的歌曲或曲调,是一种具有说唱音乐特点鲜明的时调小曲类说唱音乐。以西腔演唱居多。
  沔阳碟子小曲所用的碟子,既是击节伴奏乐器,也是表演用的道具,演唱时既有敲碟子的各种节奏变化,又有敲碟子的多种手势、动作、方向、角度及造型。小曲的碟子顶面直径为四寸,艺人称“四寸面”;底篼直径为一寸,碟子侧面弧度以能在虎口内自由转动为宜。同时,要求碟子瓷细质优,外形美观,音质清脆,要细、脆、响。艺人根据演唱曲目的风格特色和调式主音,来选择适度音量和一定音高的碟子。敲碟子使用的筷子,质地坚硬,长度适中,以檀木或石竹为上等。敲碟子,要求手腕灵活,掌握筷与碟触击的回弹力。艺人说:“敲出回弹音,声音更好听。”这除了靠手腕的力度控制,还关联到筷子击碟的多种角度,击碟的部位以及手指持碟的“虚”“实”程度。
  敲碟子的技法有单打、双打、疾打、慢夺、翻手打、点盘心、腾空、滑弹、单花、双花、碎点花、双托花、转盘花、抵、顶、戳、靠等二十余种,唱曲时,碟子往往以固定的节奏陪衬唱腔,当演唱到一个段落时,艺人则用各种击法以与四胡烘托演唱。
  碟子小曲的曲牌,多为江汉平原的俚歌俗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碟子小曲的曲目,文词简练、明确、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句式结构多样,有“五、五、七”句式,“七、五、七”句式,“五、五、七、五”句式,“五、五、七、七”句式。此外,还有些不规整的长短句式,衬句结合体等。
  沔阳小曲的曲目有100多个,其中70多个有词,如《正月里看郎》《抢伞》《秋江》《月望郎》《十枝梅》《观情书》《照花台》《放风筝》《卖杂货》《占花魁》《恶婆婆》《十月子飘》《上室女姣人》《小媳妇回娘家》《小奴今年一十三》《肩背雨伞到姐家》《月亮花树起》《玉美人告状》《九里十八岗》《张生跳粉墙》等,这些曲目大都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民歌中的小调,也吸收了明清俗曲《相思调》《鲜花调》《玉娥郎》《五更调》《探妹》《九连环》《西宫词》的一部分。曲目一般属于单曲体,其曲趣及表现力非常丰富。有抒情言志的,有轻松愉快的,有低沉哀怨的,也有叙述性很强的。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31_007.jpg
  渔鼓本是一根竹,生在终南山里头。张郎执斧来砍倒,李郎拖它出山沟。鲁班用锯截两头,中间留下二尺六。做成渔鼓嗵嗵响,连拍带唱喜悠悠。天幸落在我的手,怀抱渔鼓游九州。一唱盘古分天地,混沌初开出腾图。二唱黄帝战蚩尤,后继尧舜夏商周。三唱武王伐殷纣,春秋战国乱悠悠。四唱秦皇大一统,荡平六国灭诸侯。五唱楚汉争华夏,刘邦入关定神州。六唱鼎立三国建,曹魏孙吴蜀汉刘。七唱各朝分南北,杨广江都把国丢。八唱贞观创盛世,太宗美誉满神州。九唱五代天下乱,朝分梁唐晋汉周。十唱宋庭除奸党,铁面无私包龙头。前朝后患都不表,来到你家讨珍馐。丹桂有根在贵府,黄金无种装满楼。添了儿郎出锦绣,少年登科作王侯。金銮殿上朝天子,喜与公主结鸾俦。自从今日唱过后,荣华富贵万年秋。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34_944.jpg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38_639.jpg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42_232.jpg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46_072.jpg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49_456.jpg
微信图片_2025-10-09_162953_240.jpg

文章来源:公众号思乡远梦 原创:张才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