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读书会应一些朋友的要求,改到了星期六。下次还是星期五,两个时间轮流。 天水碧有事不能来参加,提前在场外给我们推荐了好书: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同时还分享了她的读书笔记。我直接在网上下了书单,如果借不到就去买一本来读。作者说:“我为它而活着,因为它而推迟死亡。”为写这本书,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场外推荐好,不能亲临现场的朋友可以在场外推荐和交流。 仍是老地方。到场的有老仙、泰山看海、凌寒、锅锅、舞之、高云、清风、未未,再加一个我,一共九人。 老仙又提了一些期刊杂志过来,真诚地肯定了我们的读书会,还谈了自己这些年的读书喜好和心得,提到《水浒传》、《第二次握手》和《茶花女》,谈到读书对社会的影响。整个过程中,还充当了专业的摄影师。 因幸福鸟介绍过王跃文的长篇小说《亡魂鸟》,王跃文是个响亮的名字,我没看过他的书,也没找到这本长篇,只找到一本他的杂文集《幽默的代价》。王跃文以写官场小说为主,对此我没什么兴趣,不过杂文读读还是蛮有趣的,语言简洁又诙谐。书中阐述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能引发人的反思。其中有一篇《老爷到庙里喝茶》写得蛮好的。 最近还看了一本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包法利夫人》,写的是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漂亮的农家女爱玛,因对生活不满,对丈夫无爱又看不起,而追求浪漫的爱情,接连两次偷情,最后成了高利贷盘剥的对象,无力偿还而服毒自杀。作者揭示的是庸俗枯燥的现实生活与浪漫主义的追求之间的矛盾。人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懂得惜福,一味的逃避、抱怨和放逐,只能走向毁灭。现实生活依然不少这样的例子。作者语言简练,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叙述琐碎的日常生活来刻画人物。 未未说最喜欢看女作家的文字,喜欢生活化和日常化的作品,推荐了文学杂志《芳草》和其中一篇周瑄璞的《房东》。我也喜欢女作家多一些。从来没读过《芳草》,借回来读一读。读书会真好,有读不完的好书。 清风推荐的是励志类的《赢在路上》,我搜索了一下,这是一本人生规划的实战启迪书,作者:王雩,女,曾任新加坡富美润滑油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从外企招聘方、顶尖销售高手、人力资源专家、求职者等不同角度,作者手把手教你写简历、电话面试一直到上班注意事项等求职问题,让你赢在职场路上。亲身经历总是可以增加阅读性。 高云推荐的是短小精悍的《晨读》。一种方便携带的小册子。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才发现,阅读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舞之推荐的是《邓友梅自选集》,那是他珍藏二十多年的一本书。他特别谈到一篇《那五》,特别感动里面的一个小人物云奶奶,她善良得理所当然。 锅锅自谦地说,只为来还我的书《把栏杆拍遍》。他还说他一个同事,因讲辛弃疾和苏轼的两首词,而把梁衡写他俩的文章复印出来,给全班每一个学生来阅读,来了解这两个大文学家和人格魅力,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他赞赏这样的语文教学。 时间象小偷一样溜得很快。一下子到了接孩子的时间,我提前走了。看凌寒的纪录,她给我们推荐了三位本土作家的小说,带了两本早期的《汉水文苑》。我也得找机会向她打借条借书的。还有第一次来参加的泰山看海,推荐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也是我喜欢的。 附录:老爷去庙里喝茶(文/王跃文) 明人冯梦龙《古今概谭》里有个段子流布颇广,说的是有位官人游僧舍,酒喝得畅快舒服了,便吟诵唐人诗说:“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人听罢笑了起来。官人问笑什么,僧人说:“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 假如是白衣书生要去庙里,老僧事先并不需忙。读书人去寺院找僧人闲话,这在古时候是常事。此为平常人的交往,大可不必拘礼。倘若那和尚是俗气的,见了不第寒士还会翻白眼。可去的恰恰是官人,和尚就不敢怠慢了。 光是和尚得忙三日,衙里管事的也忙成了无头苍蝇。那张举人几个天天换了体面衣服在家等着,说不定哪个时辰衙里传话的人就来了。 老爷去了是要做诗的,张举人他们也得有诗。应早早儿招呼下去,免得到时候诌不出来。神童小毛子上回的诗不错,后来听说是他老子事先做好的。这话不能让老爷知道。这回神童还应有诗,也得先告诉他老子。老爷自己的诗不须操心,必是早早儿就成竹在胸。和尚的经讲得好,茶也泡得好,就是诗做得不好。但他的诗是不可少的,定要他做几句才是。每回和尚的诗都很逗趣,老爷也喜欢在庙里找些乐子。 总之,老爷要去庙里喝茶,上上下下得忙坏一干人。若又碰上个喊冤的,老爷细心问个明白,三言两语断了案子,立马发牌下去拿人,那可就功德无量了。陈孝廉无意宦情,听说在写本闲书,专录地方官绅名士之趣闻雅事。倘真遇着老爷佛前断案,必成陈孝廉笔下佳话。纵然没有这等巧事,老爷拜庙访僧,礼贤寒士,亦是善举,陈孝廉定会记下的。老爷常问陈孝廉:阁下佳构何日付梓? 冯梦龙实在有些偷懒,老爷在庙里做甚说甚,居然片字未表。只道为着老爷的半日闲,那和尚忙活了三日。和尚哪知道衙里的人和那张举人等,也忙了不知几日。老爷倒是很满意了,回去还得写条札记,把沿路访农家,话桑麻,通通变成白纸黑字。倘若深夜兴会未减,诗囊里还会多几首绝唱。老爷是要刻书的,诗文并事功传将出去,文名政声通通有了。 老爷不会天天坐在衙里,如此这般出门走走,便是去闻民间疾苦。俗话说,铁碑石碑,不如口碑。哪天老爷高升了,张举人等必要 官人哪天想去寺院坐坐,自己也许说得轻描淡写:“有些日子没上山了,看哪天到庙里喝杯茶去!”这话说出去,够和尚忙上三日的,必是不小的官。底下的人听了这话,便要赶快吩咐下去,鸡飞狗叫地张罗。老爷到底哪天去,却是不敢细问的。衙里案牍劳繁,不知道老爷啥时得闲。老爷又是个性情中人,可能哪天说去就去了。纵然是去,需得哪些人陪着呀?平日里老爷喜欢邀来清谈的张举人、陈孝廉、李秀才要不要请上?老爷褒奖过的神童小毛子要不要带着? 喝茶倒是才过清明,却不知老爷口味变了没有?老爷上回去谈的是《金刚经》,这回要和尚准备哪门功课?上回有个小沙弥挺机灵,老爷夸过他几句,照例要那个小沙弥侍候。要紧的是不知道老爷到底哪天去,那老和尚、张举人、陈孝廉、李秀才、小毛子、小沙弥都得天天候着。又逢佛祖圣诞近了,寺院香火太旺,老爷却是个爱清寂的人。老爷出门依礼是要坐轿的,可他老人家偏喜欢骑马。那马可是惊过一回,老爷摔得一身泥。这回再有闪失,摔坏了老爷,底下人都吃罪不起。如此如此,不光是和尚得忙三日,衙里管事的也忙成了无头苍蝇。那张举人几个天天换了体面衣服在家等着,说不定哪个时辰衙里传话的人就来了。 老爷去了是要做诗的,张举人他们也得有诗。应早早儿招呼下去,免得到时候诌不出来。神童小毛子上回的诗不错,后来听说是他老子事先做好的。这话不能让老爷知道。这回神童还应有诗,也得先告诉他老子。老爷自己的诗不须操心,必是早早儿就成竹在胸。和尚的经讲得好,茶也泡得好,就是诗做得不好。但他的诗是不可少的,定要他做几句才是。每回和尚的诗都很逗趣,老爷也喜欢在庙里找些乐子。 总之,老爷要去庙里喝茶,上上下下得忙坏一干人。若又碰上个喊冤的,老爷细心问个明白,三言两语断了案子,立马发牌下去拿人,那可就功德无量了。陈孝廉无意宦情,听说在写本闲书,专录地方官绅名士之趣闻雅事。倘真遇着老爷佛前断案,必成陈孝廉笔下佳话。纵然没有这等巧事,老爷拜庙访僧,礼贤寒士,亦是善举,陈孝廉定会记下的。老爷常问陈孝廉:阁下佳构何日付梓? 冯梦龙实在有些偷懒,老爷在庙里做甚说甚,居然片字未表。只道为着老爷的半日闲,那和尚忙活了三日。和尚哪知道衙里的人和那张举人等,也忙了不知几日。老爷倒是很满意了,回去还得写条札记,把沿路访农家,话桑麻,通通变成白纸黑字。倘若深夜兴会未减,诗囊里还会多几首绝唱。老爷是要刻书的,诗文并事功传将出去,文名政声通通有了。 老爷不会天天坐在衙里,如此这般出门走走,便是去闻民间疾苦。俗话说,铁碑石碑,不如口碑。哪天老爷高升了,张举人等必要牵头,送上一把万民伞。他们会妙笔生花,给老爷起个绰号,叫做某青天。乡里会有童谣,传唱老爷的好。绰号自然是读书人起的,童谣肯定也是读书人编的,但传到皇帝耳朵里,通通是出自黎民之口。皇帝说不定就金口玉牙下去:此乃理学名臣,可为百官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