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20108|回复: 26

[关注仙桃] 送别袁老,也缅怀不输袁老的仙桃杂交水稻专家石明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2 2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本帖最后由 云随雁字长 于 2021-5-22 20:11 编辑

国士袁老去世,万人空巷送别,深切感谢袁老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

此时此刻,不尽想起了我们仙桃的那位与袁老齐名的杂交水稻专家石明松。
石明松:
石明松(1938~1989),江苏如皋人,后在湖北省仙桃市定居。 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先后任沔阳县(今仙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科所副所长,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国家级又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198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因意外事故英年早逝,在其逝去多年后的2013年,是当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在当年的50个获奖人名单中,石明松逝去这么多年后,排名竟然还能紧跟袁隆平之后,排第二名,被誉摘下“水稻科研皇冠上第三颗明珠”的人。

369.jpg 368.png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0: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袁老是搞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石明松是发明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袁成名比石早很多。
石的两系法发明后,袁作为已经成名的国家水稻杂交专家,来湖北鉴定这个两系法。袁在仔细研究了两系法水稻后,给出的结论是认为“三系”杂交稻要被清仓查库了,“两系”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国新闻周刊的特稿《杂交水稻研发历程揭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0: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两系法”命运多舛


今年春节,在武汉打工的石新华回到仙桃老家,他在给父亲石明松上坟时说:“爸爸,我能为你做的,都已经做了!”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找到石新华时,他说这是父亲去世后20多年来第一个来找他的记者,紧接着就拿出了一个装满厚厚一撰材料的大信封。在1988年石明松意外身亡之后,他对杂交水稻做出的贡献,也逐渐被世人所淡忘。如果不是最近偶然发生的一件事,石新华也很少再触及这段令他揪心的往事。

2011年,一个朋友告诉石新华,他在网上看到国家科技奖的申报名单正在公示,袁隆平领衔的湖南省杂交稻研究中心,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申报的获奖者里面,却没有石明松的名字。

石新华赶忙找到这个网页,按照上面公布的地址给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大意是:石明松最早开始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并在去世前已获初步成果,因此,他才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

石明松与“两系法”杂交稻的发现要追溯到1973年。当时还是湖北省污阳县(今仙桃市)沙湖原种场技术员的他,在4000可育的。围绕这个有趣的发现,他又做了大量的试验,而唯一可以给他帮上忙的,只有自己的妻子和3个未成年的儿子。

1980年初春,湖北省农牧厅的春耕生产检查组来沙湖原种场,石明松趁人少的时候,把他的研究报告悄悄塞到了检查组一位负责人手里。数天后,湖北省农牧厅的几个人就专程给石明松送来了3000元钱、一架海鸥牌照相机和一个计算器。这是石明松研究杂交水稻7年以来,获得的第一次资助。随后,湖北省专门成立了“两系法”杂交稻协作组,联合省内的7家单位进行研究,并确定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武汉大学也参与其中。

日后的研究证明,石明松开辟了一条新路。与“三系法”的“一妻二夫”制不同,“两系法”实行的是“一妻一夫制”:“妻子”对光照和温度敏感,在夏季的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用恢复系和它杂交,生产用于大田里的种子。到了秋季,在短日照、低温下,“妻子”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交结实,生产用于下年作为母本的种子。

“三系法”杂交水稻需要寻找特定的恢复系,而“两系法”的优势就在于恢复系广泛,形象地说,就是能和“妻子”配得了一系列认可:通过省级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与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这年12月,石明松获得了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同年,国家启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为寻找农业领域的863项目,当时的国家计委、科委与教育部联合来湖北调研石明松的“两系法”水稻研究。此时已经成为杂交水稻学界权威的袁隆平,也应三部委邀请来到湖北。袁隆平一看到“两系法”水稻,当即就大加赞赏,并认为“三系”杂交稻要被清仓查库了,“两系”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同时,他做出了一个看起来更宏远的判断:杂交水稻要从“三系”转向“两系”,最终走向无融合生殖的“一系”。

1987年,“两系法”水稻研究被正式列为国家863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编号101,袁隆平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的联合攻关。石明松与朱英国也在专家组成员之列。但不幸的是,在项目刚刚开展之际,石明松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

863项目一直持续到2005年,朱英国说,“两系法”水稻的研究中心一开始一直在湖北,随着项目的推动,其他单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东北的杨振玉和袁隆平的湖南杂交稻中心都育成了优良品种,也在实际中推广较多。但石新华说,从目前推广的组合来看,仍以石明松当年发现的“农垦58S"为背景的不育系所配的组合推广面积最大。

2011年底,石新华忽然接到湖南杂交稻中心打来的电话,请他去长沙开一个协调会。对方告诉他,国家奖励办收到他的来信后,就搁置了“两系稻”的评奖,并将他的意见转给了湖南。此次开会,就是要商量如何将他父亲的名字加进获奖人的名单里。

在协调会上,石新华提出来要将父亲的名字与袁隆平并列第一,与会人员皆不认同。石新华还记得,会上,袁隆平表态说:“我个人得到的荣誉已经很多了,我不一定非要得这个奖。”商议的结果,排名次序为:袁隆平、邓华凤、石明松。

其中,邓是袁隆平的学生,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英国是国家科技进步奖遗传育种组的评审专家组组长。他说,就他个人的意见,石明松在获奖人里面应该排第二。实际上,早在1993年,湖北省就将“两系稻”报过奖,当时得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已经去世的石明松是第一获奖人。所以这一次存在着重复报奖的嫌疑,但鉴于“两系法”杂交水稻成果重大,再予以重奖也在情理之中。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0: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现,就是石明松在沔阳县沙湖原种场发现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石明松:和袁隆平齐名的水稻专家

http://js.ifeng.com/nt/culture/detail_2015_02/01/3507053_0.shtml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仙桃农民发现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与袁隆平共执牛耳

http://news.sina.com.cn/c/2014-03-27/065529803050.shtml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可惜的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对与错 发表于 2021-5-23 08:18
我老头也这样说的,对他印象最深的是喜欢打篮球,都喜欢和他一个队,他个子高,球技蛮好,大中午站在田中 ...

看来你家老爷子是石专家的小伙伴了。
问好你家老爷子!祝老人家身体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1:30:4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石明松最有可能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2:14:4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不输袁老这话过了点。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3: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城南旧事 发表于 2021-5-23 12:14
不输袁老这话过了点。

以袁老、石专家各自人生的成就来说,赞同你的观点,袁老的成就确实大于石专家的。
不过,我这里发帖,其意思甚至话语多是引用官方媒体的宣传,可能当初媒体宣传时,为了表达失去英才的惋惜,用了点抑扬的宣传手法吧。
或许原来那些报道的作者认为,如果石专家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意外事故还继续健在的话,其后面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3: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我们仙桃确实出了一些搞水稻的专家的,包括现在武汉大学的杨代常教授。
此人仙桃陈场人,连初中都没毕业,但是自学英语,一直在专研水稻技术,当时武大的朱英国到沔阳县搞杂交水稻的培训与推广时,认识了杨代常,后时有指导他。
在1985年,朱英国借武大当时教育改革破格录取插班生的是机会,力主推荐杨代常破格进入武大完成了本科学习,之后在读研、读博,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从事项目科学家和博士后研究,05年开始就成了武大的生科院的教授及博导,目前他及他的团队主要研究植物胚乳细胞蛋白质转运的分子机理,具体就是利用基因工程让水稻转基因生产人血清白蛋白,解决用血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4: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云随雁字长 发表于 2021-5-23 13:25
我们仙桃确实出了一些搞水稻的专家的,包括现在武汉大学的杨代常教授。
此人仙桃陈场人,连初中都没毕业, ...

367.pn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6: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天妒英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6: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向袁隆平、石明松等科学家致敬。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19:11:56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致敬科学家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21:32:2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1988年1月中旬,时任仙桃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石明松在武昌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因招待所电热水器电线接反,在洗澡时意外触电身亡,年仅50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3 21: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卡拉麦里山A 发表于 2021-5-23 21:32
1988年1月中旬,时任仙桃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石明松在武昌参加学术 ...

阴谋论一下,会不会有人为了名整的手段,按理说招待所又不是他一个住的,电线结反这种事第一个住的人就能发现啊,难道是因为知道他来住才接反的。勿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24 08: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石明松在种子领域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可惜英年早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0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想学摄影 发表于 2021-5-24 08:45
石明松在种子领域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可惜英年早逝。

他去世了都30多年了,但是,全国各地,由北到南,杂交水稻的种植中,"从目前推广的组合来看,仍以石明松当年发现的“农垦58S"为背景的不育系所配的组合推广面积最大"。

可见石明松专家当年的发现多么重大!袁老及其团队,以及他的徒子徒孙,都由原来的“三系法”转到了石明松的“两系法”,石明松不愧是摘下“水稻科研皇冠上第三颗明珠”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