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查看: 3517|回复: 0

[话题讨论] 关于上海疫情防控,谈点我的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1 20: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重庆
在3月27日晚上,上海发布最新的封控措施,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核酸筛查。
从3月28日5点~4月1日5点,浦东进入全区封控,包括公交、地铁暂停运行,人员足不出户。
浦西则从4月1日3时~4月5日3时,实施封控。
也就是4+4”分区分批封控的模式。
只有4月1日凌晨3点~5点,这短暂的两个小时,是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全城封控。
但浦东这次的封控还是有些突然,让上海民众缺乏心理准备预期和准备时间。
这也说明,上海疫情确实十分严峻,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最强力措施的地步。
同时,也说明如果不采取这样最强力措施,上海沿用原来的防疫模式,很难真正有效控制住疫情。
这对上海来说,当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但上海最终还是做出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我也认识不少上海朋友,他们大都是支持上海采取最强力封控的措施。
因为这让人们总算看到了控制住疫情的希望。
上海这波疫情也开始一个月了,从3月中旬疫情新增病例开始急速增长后,其实上海本地不少居民的生活已经受到很大影响。
本来上海是执行2+12”的封控模式。
也就是对密接者所居住的小区只实施2天封闭管理。
但到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变成是封两天,放一天,再封两天,再放一下,这样断断续续的封控。
特别是在上海每天新增病例上千(包括无症状患者)后,因为密接人群太过于庞大,这样的“半封不封”模式,即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又不能真正控制住疫情。
有的人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虽然明面上说没有封城,但这样断断续续的封控,对其个人的影响,也不亚于被封控了半个月。
要是有人已经被封控了半个月,但发现周围还是有很多新增病例,这种疫情看不到头的压抑感,其实才更折磨人。
相比之下,深圳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果断严格封控一礼拜,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现在民众的生活基本就回归常态。
因为有了这样的对比,一些仍然需要在断断续续封控里煎熬的人,自然容易心理不太平衡。
所以,最近这一周,网络上对于本次上海对疫情的防控方式,有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也有很多争议。
有帮上海精准防控模式说话的,也有很尖锐的批评的声音,当然也少不了站在比较极端两边互相谩骂扣帽子的。
说实话,写上海疫情是很吃力不讨好的。
因为不管我怎么写,肯定都会惹一部分人不满。
但我觉得,我还是得写一写。
因为我觉得我们舆论还是需要一些比较理性的声音。
而且,全国防疫是联防联控的,要是上海不把疫情控制下来,会给其他省市带来很大的疫情外溢压力。
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就这件事情发声。
毕竟,这种被断断续续封了半个月,还看不到头的日子,确实是太折磨人了。
所以,我会尽量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从肯定和批评两方面,去阐述我对上海防疫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是认为,过去这两年,上海承担全国近40%入境航班、近50%入境旅客,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承担很大的输入压力。
而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在本轮疫情之前,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一直能把疫情掐灭在摇篮之内,避免大规模爆发疫情的糟糕局面。
所以,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
我也不赞成因为上海这轮疫情防控做得不好,就把上海的精准防控模式贬低得一无是处。
但同时,我也不赞成一些人一直沉浸在上海精准防控做得好的固定思维里,不能客观认知和承认上海在这轮疫情中暴露出很多疫情防控的问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大家应该也知道,过去这十几天,上海每天公布的数据基本都是,新增确诊病例几十例,但新增无症状患者上千例。
无症状患者的数量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
然而,其他省市公布的数据,确诊病例跟无症状患者的比例基本是1:1,。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大的比例悬殊差距?
网络上有人专门统计了全国、吉林、上海的无症状患者和确诊比例对比。
可以看到,不包括上海的时候,全国无症状患者和确诊病例是基本相当。
但如果把上海的数据加进去,立马变得很悬殊。
上海的无症状患者数量,通常都是确诊病例的几十倍。
难道感染上海的是更没有危害性的新变异毒株?但目前没有这类官方说法,目前通报的上海感染病例毒株,仍然是BA.2。
他们问题来说,同样是BA.2,为何会在上海这里,产生如此巨大的感染差异?
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给一个明确的解释和回应。
我们可以看看吉林公布的一些数据,参考一下。
吉林3月27日公布的数据,新增的1086例确诊病例里,轻型1079例、普通型6例、重型1例。
我们如果把吉林的轻型病例,划分到无症状感染者里,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数据。
吉林3月27日,新增轻症+无症状患者1986例,新增普通型+重型确诊病例7例。
这二者的比例就比较悬殊了。
按照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规定,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因此不算新增感染病人。
所以高风险地区的累计确诊病例达到50例,是要按照确诊病例算,不包括无症状患者。
这对其他老老实实按照标准去划分中高风险的城市,并不合理,也不公平。
而且这样开一个坏头之后,谁知道其他地方会不会有样学样呢?
因为高风险和中风险地区的管控差别是很大的。
一旦有地区被列为高风险,其他省市基本也会不让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进来。
而上海现在因为没有一个地区是高风险,所以上海这轮疫情对其他省市的外溢压力很大。
我支持可以在控制住疫情这个大前提,本着降低民众生活影响的想法,去持续优化和摸索一些新的防疫模式。
但我反对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搞特殊。
特别是这些涉及到疫情的关键数据,不可以随意修改界定标准。如果改了界定标准,也应该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的说出来。
全国防疫是联防联控,在这类标准界定的关键问题上,不能搞特殊,全国防疫在这些关键问题是保持一致步调,同进退。
不然很容易影响联防联控的有效性。
我主要就说说这个,我认为比较关键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认为,我们在客观层面肯定上海过去防疫工作的不易,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上海这次防控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
我认为这波上海疫情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在于没能及时的切换观念。
可能是认为,“一招鲜吃遍天”,在出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改变防控措施。
客观来说,上海过去两年的精准防疫做得确实不错。
但这只能说,这套精准防疫模式,对付零星散发病例时非常有效,这是得益于上海有一支2000人的专业流调团队。
但当疫情因为各种诡异莫测的因素,出现这样大规模爆发,在面对每天几千病例的情况下,再专业的流调团队也无法对付如此庞大的密接人群。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转换观念,那么很容易就跟不上疫情的变化,从而出现应对上的很多混乱和问题。
所以,在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精准防控已经超出当地团队人力的极限后,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想要控制住疫情,大范围封控,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是最有效的选择。
当然,这肯定会对民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但如果继续半封不封的拖着,把疫情持续时间拖得更长,对全国经济只会上海更大,对民众生活影响也更大。
所以,有时候该当机立断的切换防疫模式,也是需要一些魄力的。
因此,这并不能说上海的精准防疫就一无是处,以后就都别用了。
精准防疫在应对病毒散发的初期阶段,用来把病毒掐灭在摇篮里,是非常有效的。
但精准防疫确实对付不了病毒已经大规模扩散的状况。
我们实事求是,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不能墨守成规,陷入僵化的防疫模式。
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尽量还是以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去理性讨论,而不是单纯的发泄情绪。
其实,我前天在看到某吴专家的话时,我也感到很生气。
要是我当时写文章,指不准就会在文章里带有这种情绪输出的内容。
但我也是强迫我自己冷静两天,包括昨晚看到上海开始采取不一样的变化和行动,也让我看到上海这轮疫情可以被真正控制住的希望后,我写这篇文章,相对就比较冷静一些,我也是尽量去理性的分析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上海的朋友很多,这个话题也比较有争议,所以这篇文章终归可能还是会让少数读者朋友感到不满、不舒服,对此我也没有办法。
我只是说一些我自己想说的话,也尽量去理性的阐述我的观点,要是仍然让人感到不满,我也只能说一声抱歉,然后继续坚定说我自己想说的话。
我只能说,在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的情况下,相比沉浸在过去的光辉,我们更应该重视已经暴露出的问题,才能及时改进去解决问题。
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后,我觉得这次我们从中所吸取的教训,其实也说明,现阶段消极躺平防疫是没有出路的。
上海是我们医疗资源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有相当专业,且规模很大的流调团队,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
这种情况下,上海的精准防疫,都应对不了大规模疫情爆发的情况,甚至有失控的风险,这就更别说其他二三线城市、小县城和农村了。
我们现阶段确实没有消极躺平的客观条件。
我也希望,在这次上海控制住疫情后,能给最近争论不休的是坚持动态清零,还是消极躺平,划上一个句号。
我还是那句话,在防疫这件事情上,国家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支持国家在防疫上的决定。
在3月20日,是对奥密克戎大号流感论,有一个明确回应。
当时还上了热搜。
这都是表明了国家的态度。
包括对于何时能取消防疫措施,国家卫健委在3月23日也给出明确回应,需要4个条件。
我们当然是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高度防控状态,但只要条件达到了,我们自然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放开防控。
我们并不是一些阴阳怪气人所说的“防疫爱好者”。
我们只是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去对人民负责。
现在从除了吉林和上海疫情仍然比较严重。
其他省市基本都把这轮疫情控制住。
但假如上海不能把疫情控制住,那么我们其他省市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我知道,这一波疫情防控,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波及的范围确实比较广。
但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最终还是可以控制住疫情。
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熬到一个可以满足上面这4个放开条件的时间点。
我们坚持动态清零,这才是对民众生命、生活、整体经济影响最低,不断权衡取舍的一个最优选择。
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心。
现在舆论场上,各种声音都有,也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在故意带歪节奏,已经形成比较不好的风气。
我还是希望能尽我所能,去尽量传递给大家比较理性的辩证思维。
当然,我是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但我也只能写我自己想写的一些心里话。
大家要是赞同,我很开心。
要是不赞同我,我也不会多说什么,还望多多包涵,求同存异。
现在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我们还是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谩骂和攻击。
一起努力加油,熬过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