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WXpa66

[网友爆料] 一代枭雄陈友谅故里考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18:46:0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haihai 发表于 2021-5-11 17:48
楼主是天门论坛的一位贵宾吧?在天门论坛竭力维护仙桃,在江汉热线维护天门应该都是你。
我只想问一下,楼 ...

谈不上什么“维护”,只是尽力专正而已。部分监利和天门网友关于陈友谅是监利柘木乡人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根据其祖籍地说成是仙桃人也有点牵强,不符合历史惯例。
历史上南宋宰相别之杰是郢州人,其在晚年乞养归田后,率领家人定居于竟陵南乡(毛嘴),历史上给他的定位是郢州人。
元朝宰相别不花是别之杰之孙。出生,成长地都在竟陵南乡(毛嘴),后来毛嘴划归沔阳县,历史记载别不花故乡就是沔阳(今仙桃)。
所以,陈友谅是元代沔阳府玉沙县黄蓬山人,官方历史文献也都是这么记载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20:16:38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胡一虎 发表于 2021-5-11 18:17
听说朱元璋把陈友谅根据地的人杀光了,怎么还有他的后人传宗接代?现在沔阳人都是江西迁移来的
...

以明朝文献来说,关于陈友谅后代的记载并不多,只是提到他们部分被发配到朝鲜,其后的遭遇就找不到文字记载了。
一直到后代的清朝才有人提到了,比如湖广总督就在一份奏折里说过,陈友谅后代改名换姓,分为柯姓、陈姓两个分支。他们世代生活在江西和湖广一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友谅的后代除了被发配到了朝鲜半岛之外还有不少人留在了国内。
前些年洛阳一个叫做陈宅村的地方发现了陈友谅的又一支后裔。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陈,据他们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就是陈友谅,而且在村民假中还保存着陈友谅留下来的印章、玉玺等物,原本他们是改了其他姓氏的,到了清朝以后才又改回陈姓以继承陈友谅留下来的香火。
我们看一下陈友谅家族成员
祖父:谢千一,后入赘陈家,改姓陈。
祖母:陈氏
父亲:陈普才,降明后封承恩侯,洪武五年(1372)徙滁阳。
弟:陈友仁,在鄱阳湖战死,明初追封康山王。
弟:陈友贵,在鄱阳湖战死。
兄:陈友当,降明后封归仁伯。
兄:陈友直,降明后封怀恩伯。
太子陈善,被朱元璋军所俘。
陈理,降明后封归德候。
陈友谅败亡后,朱元璋出于政治需要,对他的家人还是比较厚待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1 2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Mr李 发表于 2021-5-11 16:4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生活在南阳,襄阳一带!

汉末三国南阳襄阳都属于荆州管辖,也许是路过沔阳住了段时间读书吧   哈哈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1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珠海渔女 发表于 2021-5-11 18:44
人家是从云南大理国过来的,往京城长安(现西安)去的,你说有无可能经过沔阳?
...

百度百科上面还说是云南,下面又说是回鹘,看来瞎扯淡,   如果是云南的话有可能是仙桃但是概率低,云南北上入蜀过蜀道到汉中在上去就是长安了,勉县正好在汉中。
回复 支持 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0:51:24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沔阳风 发表于 2021-5-11 12:59
沔城现存走诸葛武侯祠 黄家花园 诸葛亮读书台等遗址。楼主能否解析下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沔城的女婿?

要搞清楚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沔城女婿,首先要搞清楚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家乡。
《三国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通过《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是沔南人,与你照片上所写完全一致。那么沔南是指什么地方呢?
《水经注.沔水注》载: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旧南阳之赤乡矣,秦以为县。
按《水经注》的记载,沔南在山都县附近,山都在汉江南,汉江北各有一城,且在谷城下游,隆中的上游,其它地理书籍记载类似。
经襄阳市考古所考古发掘,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镇乔岗村的汉代遗城,就是山都北县城所在。
也就是说汉末三国时期黄承彦的家乡沔南是指现襄阳汉江以南部分区域,黄承彦父女是襄阳人。
弄清楚了这些,参照史载,结合诸葛亮年轻时候的生活区域,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沔城女婿,答案已经揭晓。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1:07:5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事关我大仙桃的面子的大事,还是少说为妙。
比如陆羽,天门不产茶,明摆着的,哪里来的茶圣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1:19:37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胡一虎 发表于 2021-5-12 11:07
事关我大仙桃的面子的大事,还是少说为妙。
比如陆羽,天门不产茶,明摆着的,哪里来的茶圣呢?
...

有部分外地网友在某些论坛撰文否定陈友谅是沔阳黄蓬人,不尊重历史,有必要对此专题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论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3: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hb123456 发表于 2021-5-11 15:09
到是千里送鹅毛的典故应该是勉县的,   人家从西北过来不可能来湖北再去西安的 ...

这个典故还真有可能就发生在仙桃。如果是西北过来,更不可能走勉县,因为山多,难走。该典故来自于云南,也就是西南,顺江而下,走沔阳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5:15:39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CWXpa66 发表于 2021-5-11 20:16
以明朝文献来说,关于陈友谅后代的记载并不多,只是提到他们部分被发配到朝鲜,其后的遭遇就找不到文字记 ...

六百年的守护情--海南临高陈友谅墓探访…
请搜以上内容,几年前陈氏后裔曾来过仙桃寻根问祖。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5: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管他陈友谅是哪里的,一个历史人物而已,反正都是中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谈古说今,打擂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6:37:5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沔阳风 发表于 2021-5-12 15:15
六百年的守护情--海南临高陈友谅墓探访…
请搜以上内容,几年前陈氏后裔曾来过仙桃寻根问祖。
...

武昌蛇山的陈友谅墓据说只是衣冠冢,如果陈友谅墓真的在海南,那应该也是后人迁葬。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16: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乐小白 发表于 2021-5-12 13:35
这个典故还真有可能就发生在仙桃。如果是西北过来,更不可能走勉县,因为山多,难走。该典故来自于云南, ...

嗯 应该是云南,百度百科误导我了,开头说是西南,下面典故又说是北方回鹘,你想想三国诸葛亮南下擒孟获不就是从成都南下云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22:19:25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千里送鹅毛”典故最早源自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谓的《青藤山人路史》一书,云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唐德宗时改称回鹘)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谁知缅伯高行进至陕西沔阳湖时,那白天鹅因路途遥远,洁体遭污,缅伯高一片诚心将其放入湖中清洗,不想那鹅竟展翅飞走了。缅伯高慌乱间只抓得几根鹅毛,眼睁睁看着白天鹅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直愣愣地发呆,思前想后,突发奇想,用一块洁白的绸子把抓到几根鹅毛包裹好,并在绸子上附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继续东行,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敬献鹅毛。唐太宗大惑不解,及至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缅伯高带了答礼回去,大赞唐朝的友好情谊。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民间交往中交流感情的一种谦词。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沔阳州志》亦出现了相同的记载,情节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把缅伯高说成是今云南回纥境内的特使,只不过诗或词稍有差别,云缅伯高在今仙桃排湖为鹅洗尘解渴时,鹅飞走了后缅伯高号啕大哭,无可之余将鹅毛用绸缎裹好,并附诗一首,诗云“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另一说为词“将贡唐朝,山高路遥。沔阳湖失去倒地鹅,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就产生了疑问,缅伯高籍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域回纥人。回纥是维吾尔人的祖先,漠北的游牧民族。按理说,从漠北到长安过陕西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也算合乎情理,那儿也的确有汉江,汉江之北也有湖,但问题是陕西沔阳县为汉置,故城在今陕西勉县东南。隋朝开皇元年撤沔阳县,隋唐两宋时沔阳县已改为西县,元初废西县并迁沔州(元驻略阳县)于此,明初废沔州置沔县,1964年因字生僻改为勉县。说白了回纥的确来源于西域,但陕西唐时并没有置沔阳县。
另一说云南人。若从云南到长安,经过湖北沔阳湖(今排湖)也有可能。但问题是,唐贞观年间,今云南的少数民族为乌蛮(首次向唐朝进贡),唐玄宗年间最大的少数民族为南诏,却从未称回纥。
所以,上述二种说法均有一定破绽。但仔细推敲,陕西可能性似乎较大些,因为汉中沔阳县曾经在历史上存在700余年,唐太宗贞观年间距陕西勉县的前身沔阳县被撤只有五六十年,缅伯高在写作时延续历史上曾经的地名可以说的过去。但仅为推测,这一千古迷案揭开尚需时日,也有可能成为永久的谜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22: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安徽
CWXpa66 发表于 2021-5-12 22:19
“千里送鹅毛”典故最早源自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谓的《青藤山人路史》一书,云唐朝贞观年间,西域 ...

古人地理都不及格,也许就是个杜撰出来的,如果是漠北回鹘那就是在内蒙甘肃一带,汉中还在长安以南还隔着秦岭,从那里去长安怎么可能往南翻越秦岭到汉中再翻越一次秦岭北上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2 23:06:08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zg_ww 发表于 2021-5-11 15:30
楼主会说雷布斯是剅河人,不是仙桃人。殊不知陈友谅祖籍就是沔城排湖人,地地道道沔阳人,他祖父入赘今洪 ...

也不对,也对,他家那个村是三伏潭,饭关,楼和,链接的位置,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3:08:32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hb123456 发表于 2021-5-12 22:34
古人地理都不及格,也许就是个杜撰出来的,如果是漠北回鹘那就是在内蒙甘肃一带,汉中还在长安以南还隔着 ...

   杜撰的可能性也有,毕竟《路史》成书于明朝中后期,距唐朝贞观年间长达900年之久,书中所载难免出现谬误。
实际上在贞观年间的回纥还很弱小,曾先后依附于东突厥和薛延陀等政权。而纵观整个贞观时期,唐朝与漠北东西突厥、薛延陀等部战争十分频繁,东突厥军队甚至一度逼近长安城。回纥特使缅伯高因为不可预知的原因绕道汉中前往长安也是有可能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0:05:23 来自江汉热线APP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刚才在腾讯网上看了一下部分网友关于陈友谅故里为监利的文章,认为存在明显违背史实的地方,经不起推敲,在这里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根据目前的权威史料记载,陈友谅为元代沔阳玉沙县人,在这一点上各地应该都没有异议。那么陈友谅所处的元朝末年玉沙县的县治在哪里呢?根据洪湖、仙桃、监利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答案是在沔城,这个也没有异议。那么监利在陈友谅生活的元朝末年是否属于玉沙县呢?我们来看一下。《监利历史沿革》载: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蒙古人加紧进攻中国的南方,兵荒马乱,南宋政府自顾不暇而废置监利县。直到元朝末年,顺帝整饬南宋州郡时才又设立,明代监利属荆州府,清朝一直沿袭未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宋末年监利县建制被撤销后,在元朝末年得以恢复,而元朝末年刚好是陈友谅生活的年代,如果陈友谅真是监利县人,《明太祖实录》载“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就说不通了,因为《明太祖实录》是记载元末明初历史最权威的官方档案,其最早成书于建文元年(1399年),距友谅败亡鄱阳湖(1363年)才短短30多年。并且,《明太祖实录》成书时的建文元年,玉沙县建制已被撤销(明洪武九年省入沔阳州),而监利县的建制是存在的,《明太祖实录》对友谅故里记载出现重大失误的可能性极低。
再者,其它史料关于陈友谅籍贯的记载都是来源于《明太祖实录》,如果说《明太祖实录》记载有误,那其它关于陈友谅故乡说法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听传说,看一些地方家族的族谱吗?
就算是听传说、看族谱,那到底应该相信哪个地方的传说和族谱呢?(洪湖黄蓬山、仙桃通海口、监利柘木乡等地都有类似的传说,也都能拿出族谱证明陈友谅是当地人),这显然是更不靠谱,更难以让人信服的。
至于说在监利发现与陈友谅有关的遗迹,我想说的是,当年陈友谅及其麾下的义军曾经在监利战斗生活过,留下点遗迹实属正常。
所以,仅凭目前出土的一点遗迹、地方传说、地方家族族谱尚不足以推翻《明太祖实录》、《平汉录》、《湖广总志陈友谅传》、《嘉靖沔阳志》、《沔阳县志》等史料关于陈友谅故里为沔阳玉沙黄蓬山(今洪湖乌林黄蓬山)的记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