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20-5-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千里送鹅毛”典故最早源自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谓的《青藤山人路史》一书,云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唐德宗时改称回鹘)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谁知缅伯高行进至陕西沔阳湖时,那白天鹅因路途遥远,洁体遭污,缅伯高一片诚心将其放入湖中清洗,不想那鹅竟展翅飞走了。缅伯高慌乱间只抓得几根鹅毛,眼睁睁看着白天鹅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直愣愣地发呆,思前想后,突发奇想,用一块洁白的绸子把抓到几根鹅毛包裹好,并在绸子上附诗一首:“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继续东行,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敬献鹅毛。唐太宗大惑不解,及至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缅伯高带了答礼回去,大赞唐朝的友好情谊。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成为中国民间交往中交流感情的一种谦词。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沔阳州志》亦出现了相同的记载,情节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把缅伯高说成是今云南回纥境内的特使,只不过诗或词稍有差别,云缅伯高在今仙桃排湖为鹅洗尘解渴时,鹅飞走了后缅伯高号啕大哭,无可之余将鹅毛用绸缎裹好,并附诗一首,诗云“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另一说为词“将贡唐朝,山高路遥。沔阳湖失去倒地鹅,哭号号。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就产生了疑问,缅伯高籍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域回纥人。回纥是维吾尔人的祖先,漠北的游牧民族。按理说,从漠北到长安过陕西沔阳县(今陕西勉县)也算合乎情理,那儿也的确有汉江,汉江之北也有湖,但问题是陕西沔阳县为汉置,故城在今陕西勉县东南。隋朝开皇元年撤沔阳县,隋唐两宋时沔阳县已改为西县,元初废西县并迁沔州(元驻略阳县)于此,明初废沔州置沔县,1964年因字生僻改为勉县。说白了回纥的确来源于西域,但陕西唐时并没有置沔阳县。
另一说云南人。若从云南到长安,经过湖北沔阳湖(今排湖)也有可能。但问题是,唐贞观年间,今云南的少数民族为乌蛮(首次向唐朝进贡),唐玄宗年间最大的少数民族为南诏,却从未称回纥。
所以,上述二种说法均有一定破绽。但仔细推敲,陕西可能性似乎较大些,因为汉中沔阳县曾经在历史上存在700余年,唐太宗贞观年间距陕西勉县的前身沔阳县被撤只有五六十年,缅伯高在写作时延续历史上曾经的地名可以说的过去。但仅为推测,这一千古迷案揭开尚需时日,也有可能成为永久的谜团。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