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搜索
楼主: 勇者无惧

[小说杂记] 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4: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冒雨还鸭见真情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今年六十有二。为了奉养年买的母亲,多次谢绝两个儿子要我进城的情意,留守剅河镇老家,在改道河边圈养了220只鸭子。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义期作到老有所为、兼有所乐。现在,鸭子已经长得羽毛丰满,十分可爱。
  不料,今年7月6日夜,一场倾盆大雨,河水徒涨数尺,汹涌的洪水将鸭圈全部冲垮淹没,鸭群四处逃散。通过奋力抢救,总算将鸭子圈了起来。一点数,约有30多只鸭子不知去向。几经搜寻无着,只好望水兴叹,不了了之。当天下午四时许,突然有一位村民冒雨从下游赶来,说有一大群鸭子漂流到屯岺村桥头,经他设法拦住,正在桥头草滩栖息,特到处询问,寻找失主。我闻讯真是喜出望外,迅速赶到现场。说来真有意思:鸭群见了主人,齐声呷呷叫唤,绕着河畔嬉戏漫游,恋恋不忍离去。此时,人与自然,情趣交融,其乐陶然。
  村民向我建议道:“水流太急,这么远的距离,鸭子游回去已不可能,只好装运。”说着,他连忙找来一只大竹篓,并用瓢端来了2斤多大米,作为诱饵料。河边一撒,鸭子纷纷上岸,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我俩顺利地将鸭子全部提入篓内。逃鸭失而复得,老汉倍感欣慰。为了感谢村民的一片真情,我拿出身边仅带的20元钱,以示报酬,并许以沽酒相谢。他连连摆手,拒绝收钱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他说:“我要是想钱,就会将鸭子全部邀回去,我家里本来就喂了不少鸭子,只要一合群,谁也分不清了。”我问:“你冒雨跑几里路,到处寻找失主,又是为何呢?”他说:“这一来是出于养鸭人的感情;二来我打听到您是一位退休老同志,学养鸭不简单,很辛苦的,我是抱着同情和关心的态度去的。”多么淳朴的真情!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听了,心里十分感动:这不正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当今社会的新风尚吗?我和这位村民相距数里,没有往来、素不相识。经访问才得知他是仙桃市剅河镇屯岺村一组的村民——养鸭专业户雷培厚同志,一位真正纯朴善良的中年农民。
我即兴作诗一首:
冒雨还鸭见真情,感谢村民爱老心。
助人为乐风格高,举国学习孔繁森!

                              
                                             载《当代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4: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良师益友喜重逢


       《仙桃日报》的前身是《仙桃市报》。据我所知,《仙桃市报》的前身是《沔阳报》,《沔阳报》的前身是《沔阳农村》。70年代末,市里曾办有一个月刊,叫《沔阳通讯》不久就停刊了。其中好长一段时间,仙桃的新闻,只有“沔阳广播”唱独角戏。可以说,直到《仙桃日报》以后,我市的新闻事业才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由于工作关系,从50年代起,40多年的时间,我一直为这些报刊写稿,发表过作品、评过模范、受过奖励,既是新闻通讯员,又是文艺通讯员。在写作上得到过不少帮助,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在历届仙桃报人的关怀指引下,辅导我曾经向中央、省、地各级报刊写稿,发表作品,虽说是一些雕虫小技,却也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10年动乱期间,被迫辍笔,没有写稿,深感遗憾!
  退休以后,进入城区,又重逢许多老同志,感慨万千,回想起我与《仙桃日报》的一些情缘,往事历历,可谓云源远流长。我以市老干部中心报道组为阵地,又写了一些作品,在《仙桃日报》有关同志帮助下,发表在省市的报刊上。受到省市的表彰和奖励!
                        

                                    为《我与仙桃日报》征文撰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4: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本帖最后由 勇者无惧 于 2018-4-5 09:39 编辑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矢志不渝    终生无悔
   ——我与《人民日报》的历史情缘

  40年前,当《人民日报》创刊10周年之际,我写过一篇新闻报道,发表在1958年6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当时任总编的南村(邓拓)同志,还专门为此写了评论,引起多方重视。
   这篇新闻报道,曾在同年6月3日的《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并配发了我写的社论《伟大的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注:原文附后,供参阅)。由于中央和本省两级大报连续突出报道,当即在湖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40年过去了,许多老同志至今记忆犹新,可见其印象之深远。
  遥想当年,我只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在中共沔阳县委办公室任研究员。因为亲身参与这次群众运动,感受颇深。为尽宣传之责,写得比较具体,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
现在重读这篇报道和评论,仿若有隔世之感。这种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变化,是谁也始料不及的。回想当时的历史条件,在“二五计划”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人民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同心协力抗拒自然灾害的革 命精神,是值得大加颂扬的!
  万万没想到,就是《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竟然影响到我人生道路并决定了终生命运!!
  1966年,文 革期间,造 反 派以其“史无前例的革 命行动”,到处翻箱倒柜,抄出了这份报道和曾经寄给《人民日报》的《农歌百首》底稿。他们不问青红皂白,硬说南村的评论与我的报道有不正当关系,进而诬陷我是“三家村”的黑线人物。扬言要“打到黑后台、揪出马前卒!”在那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发难以后,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我问心无愧,多次批斗都收效甚微,高压不服,最后以“态度不好”为由下放农场劳动。从此,年仅30多岁的我,因而失去了近10多年的工作机会。虽说耽误了大好年华,但总算是幸存下来了,而那一位素不相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所谓“黑后台”南村同志,终未能逃脱这场劫难,含冤而逝!
唉!10年浩劫多“玉碎”,幸在底层得“瓦全”。呜呼!悲哉!
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我才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继续1党办工作,当时激情难抑,有诗抒怀:
             云散天青见彩霞,历经风雨重回“家”。

                   喜迎转点抒豪情,再握拙笔写四化!
  近二十年来,受改革开放的启发,又写了一些作品,散见于省市报刊杂志,并多次评模,受到省市有关单位的奖励。精神慰籍,于愿足矣!
  退休以后,年逾花甲不服老,仍在仙桃市老干部中心报道组工作,继续艰苦笔耕不辍。决心生命不息,写作不止。以此来报答《人民日报》对我历史性的鼓励和鞭策。往事历历,源远流长、历史情缘、不敢稍忘。谨赠诗一首,恭祝《人民日报》50华诞:               诗书文章千古事,得失只有甘心知。
辛勤耕耘如老牛,呕心沥血费苦思。
矢志不渝终无悔,枯木朽株萌新枝。
《人民日报》良师友,今朝倾诉不觉迟!

                             

                                                  余功长
                                                   
                                                1998年4月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作品载《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社论
作品载《人民日报》
时任《人民日报》主编邓拓以南村笔名发表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6: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怎样保护好牙齿


牙齿处于消化系统第一线,又是口腔的重要门户。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与形象。每当我看见一些人,凹着脸瘪着嘴吃东西、说话吐字不清的窘态时,就联想到一个人不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将来一定会成为未老先衰者的可悲“接班人”。
    因此,我一向很注意保护牙齿,前些年,我坚持“三三制”的刷牙方法,当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即:每天刷三次牙,每餐饭后三分钟以内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三分钟。因为牙缝的残渣,在口腔内停留三分钟以上会产生副作用,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口臭,而刷牙的时间,如果少于三分钟,则达不到灭菌洁齿的效果。这种“三三制”的刷牙方法,对及时清除牙缝的残渣,保持口腔清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时间长了,渐渐觉得牙齿对冷、热、酸、甜等越来越过敏,有时甚至一触即痛。经专家指出:“每当进食的时候,特别是吃酸味食物之后,牙冠表面的珐琅质晶体会变得松弛,如果饭后立即刷牙,容易刷掉牙齿表面的保护层,有损牙面危及牙齿。”哎呀!护齿反而害齿,真是过犹不及也!
接受教训,去粗取精,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正确的刷牙护齿的方法:
1、坚持早晚刷牙。清早起床和睡前进行,每次刷牙13分钟,刷净为止;
2、  饭后一定漱口,不论是正餐与零食,每吃必漱,形成习惯。饭后只漱口不喝茶或少喝茶,以免冲淡胃液,有碍消化。
3、对症选用药物牙膏。如过敏用冷酸灵、丁香牌。消炎用田七、芳草,止血用两面针等,要及时更换,防止因选用不当产生副作用。
4、正确刷牙。选用中性软毛牙刷,顺着牙缝上下里外直着刷,必要时斜刷,切不可横着硬刷,既损牙面,又伤牙龈(这一条很容易被忽视)。
5、  经常叩齿和按摩。每天早晚利用睡前起后的时间,上下牙相交,各叩齿数十下,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在口腔外来回捏揉牙龈,进行圆周式按摩。
    以上5条,前4条是治标,后1条是治本,标本兼治,则齿固矣!常言道:“百物养生,莫先口齿”,都是这个道理。通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我的牙齿和口腔再也没发生病变。身体各部件一直处于健康状况,不信,有诗为证:
年近古稀体魄健,
浑身上下都是劲。
养生益寿无奥秘,
刷牙护齿有学问。

以上切身体验,您不妨一试,必收效益!

                                                                                                         《载省老干部交流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 1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新春励儿寄深情
    春风再度,万物复苏,传统佳节、激情满怀。总想写点什么才好,沉思良久,花甲老人,不妨写写儿子,算是对家教的一点补充吧!
    我的大儿子名叫余向红,今年32岁,中共 党员,现任仙桃市饲料开发公司供销部业务主任。是个已有15年连续工龄的基层工作人员,我觉得他有许多可写之处:
1、政治上要求进步。由于家境困难,17岁便辍学参加粮食工作。同年入团,曾担任共青团的基层干部,能严格要求自己,接受组织的考察,终于入党,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作为父亲,还有什么比把儿子交给党更放心呢?至亲加同志,又多一份情啊!
2、学习上认真钻研。初中毕业上岗,深感知识不足。他刻苦自学,勤钻苦研、自修文化业务课程,先学习速记、文秘。取得单科结业证书之后,又继续学行政管理专业,历时三年,经考核合格,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大专文凭。常以身作则,带动小孙子余骏认真学习能坚持好的传统。
3、工作上吃苦负责。当今供销业务很难,不仅销货难,收款更难。他一干就是10年,历经艰辛、任劳任怨,从不言苦。
  为了推销鸭料,他经常深入鸭民中间,按科学办法,试养试喂,摸索提高产蛋率的经验。食宿都在鸭棚,哪管奇臭难闻、蚊叮虫咬,一住就是好多天,直到取得成效、销路开为止。去年冬天,送货到郑场,汽车行至土桥,不慎翻入水中,腿部负伤,流血不止,浑身透湿,冻得发抖。他顾不了这些,忙请人抢救饲料,设法运回公司。刚处理完,又连夜送货到100多公里的监利去了。经常深夜甚至凌晨才回家,次日照常上班。
有一次送5吨饲料到潜江,买主下货之后,无意付款。他想:与其踏破铁鞋来讨债,不如将货运回去。对方刁难,不给搬运。他硬是一个人将1251万多斤饲料全部背上汽车,运回来了。以艰辛的劳动和毅力保住了公司1万多元的货物。
  江陵秦市信用社孙X,历年共欠货款4万元,久催不还,想赖账。他一边向法院起诉,一边抓紧催讨。对方许以橙子作抵,他将计就计,把1万多斤橙子押运回公司,连车带货锁进了仓库。司机无奈,只好回去找孙X拿钱来取车,一下子了结了多年的悬帐。尽管事后对方威胁说要报复,他轻蔑一笑说:“我供货收款。敢作敢当,哪怕你那些鬼伎俩!”平时不论是份内份外,远差近差,只要领导安排,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立即执行。去年腊月25日,大雪纷飞,年关将临,他却冒着刺骨的严寒到江西催讨货款去了。险些只身在外过年。
      以上这些行为,深受领导赞许,同事好评。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曾受到仙桃市财贸党组织和粮食局等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1997年,还登报授予他优秀供销员的荣誉称号,对工作促进很大。
4、品德上加强修养。他为人正派、生活简朴、不嗜烟酒,在家孝敬父母、有爱弟弟、对外尊敬老人,团结同志,克己奉公,乐于助人。平时对守门、喂猪、养鸭的一些老人,都以长辈称呼,从不轻待。老党员相远松说:“我来这单位15年了,看了不少年轻人,要是都像余向红就好了!
5、缺点上勇于改正。他为人随和,工作不分主次,有时发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偶尔也参与年轻人摸排赌钱等,这些缺点,只要领导、长辈和同事们一经指出,立即改正,认错的态度是诚恳的。
      以上优点值得肯定,缺点令人耽心。青年一代,任重道远。孩子生活在企业,工作在基层,情况错综复杂,风险随时相伴,深渊薄冰,不敢懈怠,稍一不慎,损失即会发生。今以兢兢业业的心情,如实地写出来,一是激励上进,二是督促落后,并望能教育其他儿孙!
                                                      
                                                                      1998年春节于仙桃城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6: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回 245楼(勇者无惧) 的帖子


           您就是慈父心中骄傲的老大吧?吱吱不倦整理慈父的作品,可见对父亲的崇敬之意。新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回 246楼(我来也) 的帖子


新年大吉!
汗颜!我是最费父心、最不争气的老幺,“子欲养,而亲不在!”在艰难岁月的日子是父母不辞辛劳养育了我们兄弟俩,我辈唯有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为下一代倾力创造好一点的学习、生活环境,让长辈们少操心,也算是一种孝敬方式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家父辞世,2011年春节期间亲友们相聚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2: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市长与“阿诗玛”
    清明时节,仙桃市剅河粮所正召开团员青年大会,进行革 命传统和前途远景教育。当辅导员列举曾经在粮所工作过的一批先进人物时,提到了现任仙桃市的常务副市长程传忠同志。因为他七十年代曾经在这个粮所担任过统计员,由于工作勤奋、进步很快,其事迹对人们很有启发。说来也巧,正在这个时候,程市长突然来到了粮所,大家感到惊奇。只见他首先询问了一些安全储粮情况后,随手从提包里拿出二条“阿诗玛”香烟,对正在上辅导课的同志们说:“这是你们粮所一个职工送给我的,当时我不在家,便留下来了,今天特来奉还。”接着又动情地说:“剅河粮所是我的‘老家’,同志们有事找我,只要不违背原则,一定尽力去办,但不必动用‘阿诗玛’,希望大家以此为戒!”说完,连茶也顾不上喝,就匆匆地告辞了。
      程市长走后,一些团员青年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如今是党风正,歪风刹,市长登门来,退掉‘阿诗玛’。”有的说:“程市长分管财经工作,这是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粮食职工上党课啊!”这正是:

      市长亲退“阿诗玛”,防腐倡廉小见大。

                  端正党风带民风,       人民公仆传佳话。




                                      
                                      余      
                        
                                                                               载《湖北党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2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中国干部的楷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6: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回 250楼(芊芊玉手) 的帖子

[paragraph]
芊芊玉手:
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中国干部的楷模
                  
                 龙年大吉!谢谢关注!!
    是啊,现在这样身在其位,一心为民众谋福祉的干部太少了!!
    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平易近人的程市长不顾白天下乡的辛苦,辅导镇机关院里孩子们做数学习题和在老县委(现好邻居量贩店那里)院内篮球场边,时任政府办主任在路过时绕道主动和一班打球的青年学子们亲切交谈、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6: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一腔热血染夕阳

——记剅河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高文元
   
   现年70多岁的高文元,81年退休离职,分管老干部工作,88年起,任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至今。照理说,为革    命奋斗了一辈子,应该休息了。可是老高人老心红,壮志不减。他说:“我是革 命过来的人,做老干部工作比较合适,对人对事,有底有数,工作起来心里踏实。”
    剅河镇的老干部共有64人,大多数是党员,其中建国前后参加革   命的县、区级离退休干部就有10多人。这些老人来自各行各业,不仅年事高,资格老,有威望,而且分布广泛,社会影响面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老高的主持下,通过调查研究,党支部一班人对老干部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订立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共同遵守。比如每年四次例会,一季一次,雷打不动,坚持政治学习,过组织生活,实行集中慰问,只要确定了时间,不论风霜雨雪,老干部无一缺席,都能准时到会。仅这一条,就成为剅河镇召开各种会议的会风典范,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
  近几年来,在老高领导的老干支部的大力扶持与鼓励下,剅河镇的老干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有的承包大片农田,有的养鸭养鱼,有的喂猪喂鸡,有的植树种菜,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95年产值达32万多元,人平达5300多元。既创造了社会财富,又解决了自身实际困难。
  总结剅河镇的老干部工作,真正做到了8个坚持:
1、坚持登门走访;
2、坚持看望病人;
3、坚持传送书报杂志;
4、坚持组织生活收缴党费;
5、坚持政治学习;
6、坚持交心谈心;
7、坚持吊唁已故老人,抚恤遗属;
8、坚持请示汇报制度。
   对于这8个坚持,年逾古稀的老高,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老高的儿孙都在外地工作,家中老伴有高血压病,生活常常不能自理,他每天除买菜、洗衣’做饭、浇花、接待来访之外,还要照顾老伴服药。即使困难这么多,但从未因此影响工作。老高风趣地说:“我现在退了休无权,打电话没钱,走访下通知,书报送上门,有病多慰问,死了送花圈,关心老同志,尽职尽责任”。多年实践,确实如此。范关中学退休老师朱新桥、老乡长石绍庆,都是常年卧病在床的人,老高每月都要买些糕点罐头,亲自前去看望,关心疾苦,问寒问暖,这些老人及其家属无不倍感亲切,深深铭记党的恩情。
   老高同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事必躬亲,克己奉公。每次下乡走访,来回奔波几十里,从不吸别人烟,喝别人的酒,更不吃别人的饭。去年秋天,为了出席仙桃市委召开的“老有所养”表彰大会,老高约笔者前去采访退休教师种田大户毛祥林同志,田头地角。边看边谈,问投资,算效益,核产量,对数据,足足花了几个小时,毛老师挽留吃饭,老高以家中老伴有病等他回去为由,连茶也没喝一口,就告辞了。毛老师感慨地说:“今年您来我这里访问了5次,每次都是如此,实在令人感激又惭愧!”
   好个老高同志,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多么平凡朴实的风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3 23: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楼主真是太有心了,希望楼主能继承上辈的意志,为百姓造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不要按口粮摊派生产任务


      有的生产队在分配生产任务时,样样按社员分得的口粮多少摊派。他们的理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既然吃口粮,就应该负担生产任务,参加集体劳动。他们还说这种办法有利于挖掘劳动潜力,可以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勤。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老、弱、病、残和小孩子。有的劳动能力很差,有的根本没有劳动能力。但是,口粮不能不吃,分给他的生产任务怎么办呢?如果说,应该由家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去帮助完成,但各户有劳动能力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多少,必然会造成负担轻重不一。汪场十队许永汉老翁,全家三口人,两老一小,吃口粮二千七百多斤。队里按每千斤口粮负担一亩棉田,分派他家管理棉田二亩七分,他接到任务后摇头叹气:“老汉头昏眼又花,分了棉田没办法。”可是,这个队女社员吴祥秀,却感到有力无处下。她今年二十五岁,年轻力壮,爱人在渔场工作,她一人无牵无挂,去年管了三亩棉田,搞得很好,今年按口粮只分一亩田她管理。她要求适当多分一点,队里不肯,她很泄气,说:“今年难得拿去年那多工分了!”还有一户,只一个中年妇女参加劳动,一个老人和五个小孩都不能做事,按口粮分给她家的任务,她总是完不成,影响了队里生产。
    分派生产任务究竟采取什么办法好?希望各生产队发动群众充分讨论,尽可能把生产任务分派的合情合理一点,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搞好集体生产。
   
      
                          这份材料,原载《沔阳通讯》,引起县领导刘贤木同志的重视和好评,批转各地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5: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关于董庄至剅河公路改道的请示报告
县人民政府:
   在汉沙公路线旁,毛场车站南边,有一条通往剅河公社所在地的窄狭公路。从董庄大队的双拱桥起至剅河街道止。这一段长约五华里宽四米的路面,原属于古老的洛江河堤。曲曲弯弯,坎坷不平。虽经多次填修,至今仍是坡徒路窄,交通不便。且两旁树林园田交错,坑塘鱼池遍布,河岸高悬,地势险峻,实在没法改建。每遇天雨路滑,只好停车禁运。即使晴天行车,两车相遇也难通行。就在这条短短的公路线上,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延误了几多生产和工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条窄狭的公路直经剅河正街,车辆行人活动频繁,交通秩序异常混乱。整天噪音刺耳,满街尘土飞扬。既有碍交通安全,又污染环境卫生。一九八零年以来曾经多次发生车祸,致伤致死人命三起,一般性翻车撞车事故更是时有发生。对于这样的一条公路,不仅司机视为畏途,旅客惊称险道,就连过往行人也都是不寒而粟,谈“车”色变。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公路与街道混在一起的现状,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渴望政府予以大力支持。
经请示上级有关单位实地调查了解,一致认为,这条公路改道至少有三条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交通事业的发展。
这条公路属于汉沙干线的主要支线。名义上是剅干公路。实际上担负着潜江“五七”油田、总口农场和沔阳县的陈场、通海口、九合垸、赵西院以及剅河等两县、六个社场的生产、生活物质的运输集散、吞吐量大。仅剅河公社统计,每年运出的粮、棉、油、猪、鱼、蛋以及“三麻一花”等就有八千多万斤;调进的化肥、农药、石油、煤、铁、竹、木等,达八万多吨。因为公路质量不好,物质积压,延误生产,影响生活。特别是每年冬春季节大型水利兴建时期,各种机动车辆络绎不绝,往来如梭,稍一不慎,即发生翻车入河事件,对此,剅河交管站和卫生院都是有案可查的。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公路运输线这条大动脉应有所改进。
二、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条公路改道后,实现了街道与公路分家,不仅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可以避免噪音的干扰和灰尘的污染,连居民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了可靠的保障。群众听说这条公路改道,都作歌相颂:
小小剅河街,
免受车祸害。
安全又卫生,
人人笑颜开。
三、有利于小城镇两个文明的建设。
剅河街道属于发展中的小集镇,不仅是剅河公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是沔西要地。历史上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建设都比较落后。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这条公路改道后,可变成有纵有横的十字形正街,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扩建,逐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成为沔西重镇。
根据上述情况,公社党委和管委会,经过几次的认真讨论,实地勘测,决定由公社管委会主任韩从林、水利副主任赵豹武二同志上阵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现将改道计划呈报如下:
一、改道公路全长1734米,宽12米,计划土方43733方,标工47787个,占地约70亩,比原公路缩短行程500米,增宽4米,约少占地10亩,预计土建工程造价人民币50000元。
二、公路改道后,需要设置涵管7处,需标工7400个,人民币32500元。
三、改道公路,路面拟铺砖渣,计:长1734米;宽3.5米;高0.3米。共需砖渣18500方,每方连运带铺计价6角,共需人民币11100元。
以上三项,共需标工55187个,土方43733方,砖渣18500方,人民币93600元。
这条公路改道,是广大人民多年来迫切要求,早在七十年代,就多次计划改建,终因财力、物力、人力不足,拖延至今,尚未动工。加上剅河公社位于全县上游,地形复杂,排灌不便,内部水系,急需调整。今年又忙于兴建电站,占用了大批的物质和力量,从上到下,深感压力太大。特请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机关,望给予大力支持,恳请从速批工拨款,以便早日施工。
附设计预算及施工图纸于后,备查。
以上报告、立望批复!

                                  致以:
          敬礼!
                       剅河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528

抄  送:县水利局、交通局、公路管理段。
拟稿人:余功长
   【这份报告,体现了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文风和为民请命的求实精神,对家乡小城镇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5: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个人感觉热线论坛,文档模式编辑功能不是那么应手。如:既然没有限制帖子长度,可是字的大小更改不是很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1: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第五部分:寓言、笑话及其它
            
                            寓               


            
                         劲松·慈乌·矫燕


                                               ——献给敬老好儿女们
    密林深处,长着一颗劲松,青翠挺拔,深受景仰。鸟儿们经常来此聚会,欢歌跳跃,倾诉衷肠,吸取教益。
    一天,慈乌和矫燕同时来到这里,话起了家常,矫燕叹了口气,说道:“唉!现在的孩子真不讲良心,想当初,我们含泥窠巢,产卵孵雏,千辛万苦,精心养育。连一条小虫都舍不得吃,精心喂养他们,谁知他们一长大,就毛干各自飞了,整天里只顾欣赏自己年轻美丽,丢下我们不管了。”慈乌听了不以为然,连忙说:“不对吧!我们的小乌鸦,羽毛刚一长满,就到处寻找食物,含回来为我们,还说要尽反哺之情哩,对此,真感到欣慰。”
    矫燕听了,很不理解,尖着嘴巴说:“叽叽叽,喳喳喳,为什么你们的孩子那么好,我们的孩子那么差哟!”劲松听得真切,摇了摇头,公正地说道:“小燕子。你别不服气,你和老乌鸦说的都是实话,毛干各自飞和尽反哺之情,对比鲜明,指的深思。这叫做言传身教各得其报。只要回想过去,你们各自对待长辈的态度,就不难理解现状了。你们的孩子也是继承传统嘛!”慈乌听了连声道:“说得好哇!好哇!好哇!”她的叫声,引起了鸟儿们的注意,都纷纷朝这里飞来。
    矫燕却被劲松这一番话,羞得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忙低着头,用尾巴剪开树叶,悄悄地溜走了,好长好长时间,也不见回来。
    寂静的树林里,不时地传颂着呀呀呀的声音。鸟儿们看到的是慈乌们正在享受着反哺之情的欢乐。羡慕不已,都说要学习慈乌精神,争做敬老好儿女,用实际行动教育下一代。



                          
                                                      载《仙桃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1: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paragraph]
Re:永远的记忆——慈父部分遗作整理
《余勉诗稿》:



载《仙桃文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说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自主发表并上传,所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客服电话:0728-3319567

小黑屋|Archiver| ( 鄂ICP备12003601号-5 ) 鄂公网安备42900402000130

Powered by 湖北新领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湖北为维律师事务所 冯兵律师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